关侯听天师召,使受戒护法,乃陈妖僧智(左岂右页)、宋佞臣王钦若附会私言。至于降神助兵诸怪诞事,又为腐儒收册,疑以传疑。[108]
恰好这个时期儒生也在插手戏曲小说等通俗创作的改编修定工作,连“花关索”这样流传已广,而且还是显扬蜀汉征西南夷时,关索作为先锋功业彪炳的故事,都因于史无稽,在整理修订中删除了。
前述《新编目连救母劝善戏文》涉及关羽,算得“神魔小说”的例外。道教劝善俗文“目连宝卷”及“目连戏”等,属于“荐绅先生”所不屑理会的,因而还保留着部分早期形态。案“目连”故事是据佛教《佛说盂兰盆经》演化而来,以“劈山救母”为尽孝之高潮,本也是佛教中土化后的变化。
据孟元老《东京梦华录》卷八介绍,北宋时即在每年的七月十五(佛教称“盂兰节”,道教称“中元节”)前后,连续多日举行盛大“目连”戏曲演出,其风习一直沿袭到近代。由于该剧故事发生的时代地点皆无可稽考,故可容纳三教及其他所有之神佛仙鬼,不仅热闹非凡,而且可以随时代风气之转移,而变换人物故事。比如宋徽宗时的宦官杨戬,后来竟然成为阻挠目连救母的恶神。故能常演常新,民间影响极大。台湾新竹国立清华大学王秋桂主持之“中国地方戏与仪式之研究”丛刊,收集有海内外“目连戏”的多个专题,包含现存民间的多种演本。如王跃《(重庆)江北县复盛乡协睦村四社谌宅的“庆坛”祭仪调查》所引用的资料,就说明有些地方“目连戏”演出第一天剧目中例有“征蚩尤”一出,叙黄帝为大雾所迷,而后部将“葛三刚”之卵生五胞子喜、马、拉、雅、撒吞云除雾,最终降服蚩尤的故事。[109]可知该故事在传播中还不断变异,成长为传说学的所谓“母题”。